林语堂出生于福建漳州城内,婚前曾有两位恋人。林语堂的妻子寥翠凤时他的第三位恋人。寥翠凤是鼓浪屿的首富廖家的二小姐,而当二人拟定终身时,(71),说:“和乐(林语堂的本名)是牧师的儿子,家里很穷。”寥翠凤却坚决果断地说:“贫穷算不了什么。”就是这句话一锤定音,(72)。
1919年1月9日林语堂与寥翠凤结婚。结婚后,他征得寥翠凤的同意,(73),他说“结婚证书只有离婚才用得上”。烧掉结婚证书,表示了他们永远相爱、白头偕老的决心。婚后不久,(74)。读了一年,助学金却被停了,(75),后来到了德国。现在耶鲁大学攻读,获得硕士学位,又到莱比锡大学攻读比较语言学。
经济困难时,寥翠凤只得变卖首饰以维持生活。终其一生,林语堂在操守上也是绝对纯洁的。美色当前,欣赏一番,幽他一默,亦不讳其所好,惟不及乱耳。
55岁的陈玉蓉是个下岗女工。她儿子叶海斌13岁时,被确诊为一种先天性疾病——肝豆状核病变,肝脏无法排泄体内产生的铜,铜长期淤积可能造成身体多种损害,(76)。
一天,在外出差的叶海斌吐血,经抢救后被转到同济医院。医生告诉陈玉蓉,(77)。陈玉蓉毅然决定自己捐肝。
然而,陈玉蓉患友重度脂肪肝,(78)。
(79),医生劝慰说:“先试试减肥吧,消除脂肪肝。”
当晚,陈玉蓉便开始自己的“减肥”计划。从此,长长地堤坝上,(80)。堤坝上一个来回正好5公里,早晚各走一次,正好10公里。
春去秋来,风雨无阻。七个月里,陈玉蓉走破了四双鞋,脚上的老茧长了刮,刮了长,而体重减掉了8公斤。
“暴走”妈妈陈玉蓉给儿子“捐肝”的愿望最后终于得以实现。经过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30多名医护人员13多个小时的接力手术,肝脏移植术全部完成,从母亲身上割下的肝脏成功植入儿子体内。
在某商学院,一位知名教授给学生出了一道奇怪的论文话题——“你最喜欢哪个季节”。起初,学生颇感费解,这分明拿文学说事,文学跟商业没什么内在联系。静心考量,学生们逐渐领会了教授的意图,原来,教授是想考察这些未来商人们的眼光和头脑。论文答辩结束后,教授将其大致归为三类。
第一类,七成学生喜欢春天,因为春天是“播种季节”,它象征着希望和未来。对于创业者来说,好的开头意味着离成功更近。但凡驰骋商海的巨子们都是满怀希望起步的,而且他们的根基大多打得都很牢固。
第二类,两成以上的学生喜欢夏天,因为对于打拼者而言,真正的考验是在“炎炎夏日”。无论你的理想多么宏大,也无论你的愿望多么美好,没有经过时间打磨和实践检验的所有规划都可能夭折于某种困境和意外中。那些真正走向成功的巨子们,都是在“炎炎烈日”暴晒下经得住考验的勇者。
第三类,只有不到一成的学生喜欢秋天,因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但凡奋斗者都期待这一天。没有收获的奋斗是痛苦的,而更多的打拼者最终都陷入了这种痛苦。换句话说,成功只是少数人,尤其在竞争激烈的现在,无论美国还是中国,这种现象普遍存在。
有趣的是,居然没有一篇论文涉及到“冬季”。教授经过调研和分析后知道了缘由,因为“冬季”似乎和“奋斗过程”不沾边。为此,教授专门用一堂研讨课阐述了他的“独特”观点:无论对于创业者还是所谓的成功者,“冬季”都显得更为重要,因为这个“休眠季节”最便于他们静下心来思考。
有一部分在外漂泊的年轻人,对回家过年有异常的心理纠葛,他们要么因为路途太长,害怕每次长时间的颠簸;要么在外生活数年,已不习惯老家的繁文缛节;要么大学刚毕业,收入不如在家务农的同龄人,而没脸回家……他们被形象地称为“恐归族”。
衣锦还乡、荣归故里,向来是中国游子们的共同梦想。可一旦实现不了自己设计的理想报负,总感觉不敢面对家人和乡亲们的期待,所以每到过年的时候,城市中就有相当一批人自感“大祸临头”,于是,“过年恐归族”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了。
“恐归族”首先是个社会问题。这其中,大学生就业问题、城市生活成本过高问题、买房难问题、春运一票难求问题,都摆在了“恐归族”面前。回家过年,自然也无法告慰家中父母的期盼,更无法满足自己“衣锦还乡”的那些荣耀与虚荣。
可是,社会的归社会,自己的归自己。不是所有的人都怕回家,要不然全国也不会在过年前后有20亿的流动人口了。看来,不敢回家只是一种胆怯与虚荣。其实,父母绝对不会要求每个孩子都能成功,家中父母的期盼很简单:平平安安回家,快快乐乐过年,仅此而已。
回家过年是我国的传统习惯,这种习惯不是述职报告,不是表彰大会,而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团员。另外,家里的每个成员都辛辛苦苦地操劳了一年,怎么也该有个放松与交流的机会。
以前中国流行一首歌叫《常回家看看》这似乎也是在告诫“恐归族”们,回家过年,家里在乎的往往不是我们的那份收入和事业,而重要的是一种伦理价值的体现。所以,“恐归族”们,请背上自己的行囊,勇敢地回家过年吧。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一,讲述了一个美丽、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
东晋时期,浙江上虞先祝家庄,祝员外的掌上明珠祝英台,自幼习诗文,十分向往拜师求学,祝员外勉强答应了女儿的请求。于是祝英台女扮男装前往杭州求学;途中,邂逅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草亭结拜,同窗三年,形影不离;后来,祝父催祝英台回家,梁祝分手,十八里相送依依不舍。
后来,梁山伯得知祝英台乃是女儿身,立即前去提亲,但祝父一把英台许配给当地豪门之子马文才。梁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
英台听说山伯去世的噩耗,发誓要永远和山伯在一起,出嫁时,途径山伯坟墓,她前去祭奠,此时风雨雷电大作,坟墓裂开,英台跃入坟中,梁祝化蝶双舞。
越剧电影版《梁山伯与祝英台》与1953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是第一步国产彩色吸取艺术片,该剧通过草桥结拜、三载同窗、十八相送、楼台会、化蝶等几段戏的串连,将这个民间流传已久的爱情故事,表现得淋漓尽致,是所有版本里影响最大的,更是越剧舞台上的经典剧目,可谓空前绝后。
梁祝传说是我国最具辐射力的口头传承艺术,也是唯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梁祝故事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四百六十多年,在中国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有东方《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称。
根据梁祝故事改编的电影作品也非常之多,最著名的是李翰祥1963年的版本,并获得第2届台湾金马奖的最佳影片,徐克1994年重拍了《梁祝》。而陈钢与何占豪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以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综合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表现手法,精心构思布局,采用奏鸣曲式结构,使这部协奏曲成为音乐殿堂里的经典之作。
那年,我来到山区一所希望小学当了乡村教师。
上第一节课的时候,面对新来的老师,孩子们显得很拘谨。我为了活跃气氛,问道:“同学们,告诉老师,你们来上学都要花多长时间?”
安静的教室一下沸腾了,孩子们都认真回忆起来,争先恐后报出了自己上学所需的时间:最远的要一小时,最短的也有半小时。
放学时,我想,等孩子们一走,学校就冷清了,不如趁天色还早,把孩子送回家去,顺便可以家访,摸摸学生的情况。于是我问:“刚才谁说自己上学只需要半个小时呢?”
“老师,是我!”一个个子不高的小女孩站了起来。
“今天老师送你回家,顺便去你家看看。”我说。
“老师,我……”小女孩话到嘴边又吞了回去,泛红的脸上写着惊慌。
我笑了,安慰小女孩说:“我知道学生都怕老师家访,放心,老师不会说你坏话的!”一句话逗得全班同学都笑了。
路上,小女孩在前面带路。聊开了,她告诉我,说她回家后还要拔草,喂猪,照顾弟弟。天色开始暗下来,我不止一次看表,从出发到现在,已经超过一个小时了,她家怎么还没到?我每次问小女孩,她总是小声地说就在前面。
终于,天即将黑了,我很严肃地问小女孩:“你不是说上学只要半个小时吗?现在我们已经走了一个多小时还没到,你怎么能对老师说谎呢?”
她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小声回答:“我每天是跑着来学校的!”
跑着来的?我感到空气一下子凝固了,我没有想到,山里孩子所说的半个小时是跑着来计算的。
小女孩没有再让我继续送她,而是自己撒腿跑了,一边跑一边喊:“老师,回去吧,你放心,我家就在前面!”
我的眼睛潮湿了,这个斜挎着旧布包奔跑的小女孩单薄的身影,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中……
他是个阳光帅气的小伙子,一头长发,再加上一副墨镜,给人的第一印象总是酷酷的。从中医大学毕业后,他开了一家私人诊所,专门给病人推拿。他不仅医术精湛,而且生性乐观,爱好广泛。
一天,有个病人来到了他的诊所,病人是个摄影家。一来二去,他和摄影家成了好朋友。摄影家说,要不我教你摄影,敢不敢玩儿?他说,当然可以,有什么不敢玩儿的。第二天,摄影家就带来了一部照相机,很专业的那种。他心里有点紧张,昨天一句玩笑话,没想到摄影家竟当真了,盛情难却,他只好硬着头皮学起了摄影。
长这么大,他从没摸过照相机。摄影家很有耐心,一点一点地教他,他第一次拍完了整卷的胶卷,结果只冲印出来19张,但他欣喜若狂,因为摄影家说过,36张胶卷只要他能冲出8张就算满分。摄影家的病渐渐好转,一有时间就带着他去户外采风,他的悟性极高,摄影技艺与日俱增。在一次摄影比赛中,他拍的作品获得了优秀奖,在摄影家看来,他简直就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也许有人不以为然,不就是摄影拿了个小奖?有什么好稀奇的?可是,如果我告诉你,他是个盲人,你会作何感想?恐怕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不可能”。千真万确,他叫谈力,8岁时因为一次意外事故双目失明。
网上流传着一张谈力的得意之作,照片上是他活泼可爱的女儿,无论构图还是用光,其水准不逊于正常人。
由此看来,盲人摄影的确不是神话。可是,依然有不少人质疑谈力。他们无论如何不敢相信,那些优秀的摄影作品会出自盲人之手。 “有人怀疑并不奇怪,因为我做的事情已经超出了他们的想象力范围。”
其实,怀疑他的人同时也在怀疑自己。神话与现实并无界限,100多年前,飞机就是个神话。记得一位大师说过,你所要做的,就是比你想象的更疯狂一点儿。只要你去做,有什么不可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