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伯伯41岁再婚时,由于无法通知在大陆的双亲,便想亲手画出父母的画像挂在墙上,聊表孝思。哪想笔握在手上几个月,(71)!思念中的父母是那样清晰,但当细细回想父母的长相时,竟又那样模糊,(72)。
他曾为此感伤了好些年,直到三个孩子相继出世,才在儿女的成长中逐渐淡忘了感伤。
这位伯伯的心情,我近年才得以体会。于是趁某次回家帮母亲染发之际,在母亲打盹的当儿,(73),将她牢牢地记在心里。再将母亲年轻时的面貌与现在的容颜重叠,(74)。
每个人,都是父母以青春养成的。父母记录我们成长的同时,(75),以致常在长久分离后,有着莫大的懊恼,有着至深的追悔。
一位著名的风琴演奏家到乡村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会场提供的风琴不能之间连接音响设备,需要专人手持话筒进行扩音,(76)。
演出进行得十分成功,每一首曲子结束时,(77)。男孩非常开心,趁着观众鼓掌的空隙,他对演奏家低声耳语道:“我们配合得相当好,对吧?”
“你所说的‘我们’是什么意思?”音乐家愤然质问道。几分钟后,当音乐家演奏到一首曲子最精彩的段落时,(78)。无论音乐家怎么努力演奏,都无济于事,(79)。
这时,(80),调皮地咧着嘴,对音乐家笑着说:“现在,你明白我所说的‘我们’的真正含义了吧?”
有一个男孩有著很坏的脾气,於是他的父亲就给了他一袋钉子;并且告诉他,每当他发脾气的时候就钉一根钉子在後院的围篱上。
第一天,这个男孩钉下了37根钉子。慢慢地,每天钉下的数量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要比钉下那些钉子来得容易些。
终於有一天这个男孩再也不会失去耐性乱发脾气,他告诉他的父亲这件事,父亲告诉他,现在开始每当他能控制自己的脾气的时候,就拔出一根钉子。
一天天地过去了,最後男孩告诉他的父亲,他终於把所有钉子都拔出来了。
父亲握著他的手来到後院说:你做得很好,我的好孩子。但是看看那些围篱上的洞,这些围篱将永远不能回复成从前。你生气的时候说的话将像这些钉子一样留下疤痕。如果你拿刀子捅别人一刀,不管你说了多少次对不起,那个伤口将永远存在。话语的伤痛就像真实的伤痛一样令人无法承受。
人与人之间常常因为一些彼此无法释怀的坚持,而造成永远的伤害。如果我们都能从自己做起,开始宽容地看待他人,相信一定能收到许多意想不到的结果。帮别人开启一扇窗,也就是让自己看到更完整的天空。
一个从战场归来的士兵打电话给他的父母,告诉他们:“爸妈,我回来了,可是我有个不情之请。我想带一个朋友同我一起回家。”
“当然好啊!”他们回答“我们会很高兴见到的。
不过儿子又继续下去:“可是有件事我想先告诉你们,他在战争里受了重伤,少了一条胳臂和一只脚,他现在走投无路,我想请他回来和我们一起生活。”
“儿子,我很遗撼,不过或许我们可以帮他找个安身之处。”父亲又接着说“儿子你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像他这样残障的人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很大的负担。我们还有自己的生活要过,不能就让他这样破坏了。我建议你先回家,然后忘了他,他会找到自己的一片天空的。”
就在此时儿子挂上了电话,他的父母再也没有他的消息了。
几天后,这对父母接到了来自警局的电话,告诉他们他们亲爱的儿子已经坠楼身亡了。警方相信这只是单纯的自杀案件。于是他们伤心欲绝地飞往儿子所在的城市,并在警方带领之下到停尸间去辨认儿子的遗体。
那的确是他们的儿子没错,但让他们惊讶的是,儿子居然只有一条胳臂和一条腿。
故事中的父母就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要去喜爱面貌较好或谈吐风趣的人很容易,但是要喜欢那些造成我们不便和不快的人却太难了,我们总是宁愿和那些不如我们健康,美丽或聪明的人保持距离。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茅台有着神秘悠远的历史,茅台酒也是中国国酒。建国以来,无数次重大活动,茅台酒都被当作国力,赠送给外国领导人。自古而今,向往茅台、赞美茅台的文人墨客不计其数。毫不夸张地说,茅台酒的每一个细小的“侧面”都有着丰富的人文历史故事,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与人文价值。犹如中国发给世界的一张飘香的名片,具象的茅台酒和抽象的“人文”,在以醉人的芳香让世界了解自己的同时,也将中华酒文化的魅力和韵味淋漓尽致地展示给了世界,让其了解了中国、中国文化。
茅台酒的酒质量特别好,从古至今早有定论。
汉高祖刘邦饮过枸酱酒后赞不绝口。后来汉武帝刘彻饮之盛赞曰:“甘美之”曾写下“杨柳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架次名句的北宋大诗人黄庭坚,饮之则叹曰“舒可饮”。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开七经仁怀,畅饮茅台酒之后更是写下“万瓶明知一瓮受,君王到此也低头,赤虺托起擎天柱,引进长江水倒流。”的千古名句。翼王虽然兵败大渡河,但他诗中隐喻赤虺托起的“擎天柱”,是否使人隐隐感悟到赤水河畔的茅台百年之后将会成为中国的“国酒”?
茅台酒是世界三大名酒之一,是与苏格兰威士忌、法国科涅克白兰地齐名的三大蒸馏酒之一。它是我国大曲酱香型酒的鼻祖,是酿造者以神奇的智慧,提高粱之精,取小麦之魂,采天地之灵气,捕捉特殊环境里不可替代的微生物发酵、揉合、升华而耸起的酒文化丰碑。茅台酒源远流长,据史载,早在公元前135年,古属地茅台镇就酿出了使汉武帝“甘美之”的枸酱酒,盛名于世。
法律专家黄祖斌有着丰富的租房经历,号称能租到上海最便宜的房子。毕业8年后,他不光从未买过房,一直租房,而且在可预期的未来,比如至少五年,都不可能买房,医生不买房都是有可能的。如今黄祖斌在上海工作已有3年半,在上海租的第一套房子交通不便,环境又差,洗澡连热水都没有。当时他只是一名实习律师,收入不高,所以后来他又换了套比原先每月便宜140元的房子。他不看电视,也不用空调,甚至没有热水器,冬天洗冷水澡,生活非常节俭。
慢慢地黄祖斌总结出了“怎样租到最便宜房子”的方法:时间,地点,渠道都有讲究。租房不能通过中介,只能在网上搜索信息,而且租房子时要尽量找出房子的毛病,这样才能杀价。所以到现在,黄祖斌的租金只占收入的十五分之一,而他的生活基本费用(吃,穿,娱乐消费等)也只占收入的十五分之一。
很多人会诧异,律师为何要这样折磨自己?他的收入都消费在哪了呢?在节目里,黄祖斌回答道:“现金永远是投资的武器,我只有赚到一,二千万的时候才会考虑买房”。他认为租房比买房划算的多。
黄祖斌坚决不买房的理由:(1)房屋质量的担心。中国普通住宅的寿命只有30年,也许我是杞人忧天,但我和房奴不同,我不冒险。(2)房子贷款利率风险。中国的房贷利率是相对固定的,第一年按当时利率水平来计算利息,而当年如果利率有变动,则第二年开始执行新的利率。(3)房价高租金低,买房不划算。(4)不给父母增加负担。中国的年青人要象美国年青人一样独立,以自己的收入买房和付学费为荣。(5)租房便于工作。(6)为了结婚。35岁之前人都应该奋斗,吃苦。如果女友因我不买房而不要我,那她不要也罢。
听了黄祖斌不买房子的理由,似乎有道理,又似乎很匪夷所思。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家永远是关键的。
但另一位专家温喜庆却说,有自己的房子很重要。生活在上海的他也可以让家人和父母安心。做人学会赚钱的同时更要学会用金钱创造美好的生活。没有必要省钱省到虐待自己,人还是要对自己好一点!